top of page

森塑大自然:一家/加一

鋁線、回收塑膠袋、廢布

創作理念

種子,終於落地了。在漫長的旅程中,尋找著一個家的機會。

實現居住正義的社宅,匯集如同尋找生命新篇章的種子們,入住,在安身之所。

​「不廢跨村實驗室」的楊芳宜與「鐵絲捲捲」的林俊作,延續再生創作風格,邀請居民及學員一起參與「一 家/加 一」的共創編織三行動:「一人一條」由「雜草稍慢」林芝宇老師帶領環境走讀,從認識社宅周邊的生態及植物,到選出想要編織的雜草;「一人一袋」以除廢行動友善環境來翻轉廢棄,大家把家裡將不要的廢棄塑膠袋帶來,再生利用做為元件材料;最後參與「一人一件」的共創編織行動,在社宅公共空間,回收廢棄布料及塑袋轉廢為用,將常見的野生植物放大,讓觀者從「大」自然中,重新定義被忽視的自身價值與周遭美好,以編織凝聚不廢能量,共創再生風景。

學員作品

不廢跨村實驗室

由「廢青不廢_不廢青年行動計畫」發起人楊芳宜,持續邀請藝術家參與的創作實驗計畫。以「不廢」為核心、「跨村」為行動、在「實驗室」的基地上,透過異質編織、再生創作及跨領域合作,探討「廢⇆不廢」、「新⇆舊」、「聚⇆散」、「傳統⇆現代」之間的跨關係,在「便利速成⇆惜物懷舊」既矛盾也兼容的當代環境下,探討「廢棄」議題的多元面向與積極可能。此次作品邀請鋁編藝術家林俊作共同創作。

​楊芳宜

Yang Fang-Yi

台灣苗栗人,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、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藝術管理碩士。擁有閩南與客家血統,造就長期對於跨角色與行為的研究熱忱。透過異質編織及再生創作,探討在矛盾也兼容的當代環境下,如何重新定義「廢棄」議題。她現從事藝術創作及教學,為「廢青不廢—不廢青年行動計畫」、「廢角」、「不廢跨村實驗室」發起人,持續分享不廢能量、策動群體參與「不廢行動」,努力實踐在當代社群影響與自然環境變遷下,個人自處與群體共創的可能性。

林俊作

Lin Jun-Zuo

屏東成德客家人,科技大學電子工程背景,從撿到第一隻尖嘴鉗開始,就與金屬線結下不解之緣,在工作、生活與創作間用雙手實踐,曾與「落山風藝術季_誇海口藝術進駐-不廢跨村實驗室」、「希望之庭」、「五溝水守護工作站」、「屏東萬金教堂」等單位合作執行展覽裝置;並受邀參與枋寮藝術村、屏東縣車城鄉後灣人文暨自然生態保育協會、洋學堂、吾拉魯滋長照據點、部落雜工與部分國中小學等的教學課程。2013年創「鐵絲捲捲」,積極參與舊物修復、生態永續與在地創生活動,用鐵絲捲出堅持與永續的故事。

桃園區中壢區新中北路200號,中原大學建築系, Zhongli District, Taiwan

Tel:03-265-6122

Fax:03-265-6199

enteringartgallery@gmail.com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