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與當地自然環境協作
「入厝美術館」中每一個社宅的土偶工作坊,都蘊含著一種強烈的暫時性與研究性質。不僅僅是製作雕塑,更是關於材料與意義的探索。將完成的土偶放進水中,它會回歸到黏土的原狀,這種特質如同創作的暫時性與可逆性。它提醒我們,在某一刻看似固定的形式,實際上可以隨時被改變、消失,甚至重塑。這過程是一種過渡狀態的體現,從無到有,從有到無,從無限可能性中,逐步形成暫時的具體存在。
這樣的暫時性不僅僅是在創作形式上的展現,更深層次地反映社宅居民的生活狀態與社會環境。工作坊中的每一步發展,是創作引導者與參與者之間,他們與空間,以及他們與自己過去和未來之間的對話。每一個土偶在某一時刻的形式,反映了當下的思考與交流,而這形式並非最終的、不可更改的結果,而是一次持續創造的中途點,也是故事的匯聚點。
這也體現了社會住宅的設計和社區參與本身的核心精神,它們並非永恆不變的存在,而是一種不斷發展的、開放的、對話性的過程。居民的需求、社會環境、以及未來的可能性,都會影響這些持續性的藝術創作發展,就像土偶的可塑性一樣,社區的形態和文化也會隨著時間推進,進行不斷的塑造與變化。這是一種動態的持續創作,超越了單純的物質存在,轉而成為一種更深層的社會與個人關係的象徵。

bottom of page